无菌技术
定义① 无菌技术: 是指在医疗、护理操作中,预防所有微生物侵入人体和预防无菌物品、无菌地区被污染的操作技术。② 无菌物品: 是指经过灭菌处置后未被污染的物品。③ 无菌地区: 是指经过灭菌处置后未被污染的地区。
原则
1. 操作前筹备① 无菌操作前30分钟通风,停止清扫地面,降低走动。② 操作者应修剪指甲,洗手,戴好帽子、口罩。
2. 操作中维持无菌① 员工应面向无菌地区,手臂须维持在腰部水平以上,不可跨越无菌区。操作时不可面对无菌区讲话、咳嗽、打喷嚏。② 用无菌钳取无菌物品,已经取出即便未用也不可放回无菌容器内,一套无菌物品仅供一患者用,预防交叉感染。③ 无菌操作中,无菌物品疑有污染或已污染,不可用,应予更换或重新灭菌。
3. 无菌物品保管① 无菌物品和非无菌物品应分别放置。② 无菌物品需要存放在无菌容器或无菌包内,无菌包外要注明物品的名字、灭菌日期,物品按日期先后顺序放置。③ 按期检查无菌物品保存状况,无菌包在未污染的状况下,保存期一般以7日为宜,过期或包布受潮应重新灭菌。
无菌技术基本操作办法
1. 无菌持物钳用法
目的: 取放或传递无菌的敷料、器械等。
操作办法: ① 持物钳应浸泡于盛有消毒液的大口有盖容器内,液面以浸没钳轴节以上2~3cm或镊子的1/2为宜。② 员工及环境筹备。③ 取钳: 打开容器盖,将钳移至容器中央使钳端闭合取出。④ 用时,维持钳端向下。⑤ 用后,仍维持钳端向下并闭合,垂直放回无菌容器中。
需要注意的地方: ① 只可以用于夹取无菌物品,但不可以夹取无菌油纱布。② 远处物品,应连同容器一块搬移,就地取出用。
2. 无菌容器用法
目的: 维持已经灭菌的物品处于无菌状况。
操作办法: ① 员工及环境筹备。② 开盖: 打开无菌容器盖,将盖内面向上置于稳妥处,或拿在手中。③ 盖严: 用毕马上容器盖小心盖严。④ 持容器: 手持无菌容器时应托住底部。
需要注意的地方: 不可污染盖内面、容器边缘及内面。无菌容器应每周消毒灭菌一次。
3. 倒取无菌溶液法
目的: 维持无菌溶液的无菌状况。
操作办法: ① 员工及环境筹备。② 核对检查药液。③ 打开瓶盖,用2%碘酊和70%乙醇消毒瓶塞,取出瓶塞。④ 倾倒溶液: 手握标签面;拿起瓶子,先倒少量溶液于弯盘内,再由原处倒所需液量于无菌容器内。⑤ 盖瓶塞: 倒后立即塞上橡胶塞,消毒边缘后翻下。⑥ 记录开瓶日期、时间。已打开过的无菌溶液瓶内的溶液只能保存24小时。
需要注意的地方: ① 不可伸入无菌溶液内蘸取或直接接触瓶口倒液。② 已倒出的溶液不可再倒回瓶内。
4. 无菌包用法
目的: 维持无菌包内物品于无菌状况。
操作办法: ① 员工及环境筹备。② 取出灭菌包,查询名字、灭菌日期、化学指示胶带。③ 打开无菌包,不可跨越无菌面。④ 用无菌钳取出无菌物品。⑤ 如包内物品未用完,按开包原则,依原折痕包好,以带子固定,但带端不打结。⑥ 注明开包日期准时间。
需要注意的地方: ① 手不可触及包布的内面,操作时手臂勿跨越无菌面。② 不慎污染或无菌包被浸湿,须重新灭菌。
5. 铺无菌盘法
目的: 将无菌巾铺在清洗干燥的治疗盘内,形成一无菌区,放置无菌物品,以供治疗用。
操作办法: ① 员工及环境筹备。② 开无菌包,用无菌钳取出1块治疗巾,放于治疗盘内。③ 双手捏住无菌巾上层两角的外面,轻轻抖开,双折铺于治疗盘上,上面一层向远端呈扇形折叠,开口边向外。也可双手捏住无菌巾上层两角的外面,从远到近折成双层底,上层扇形折叠。④ 放入无菌物品后,将上层盖于物品上,上下层边缘对齐,开口处向上翻折两次,两侧边缘向下翻折一次。
需要注意的地方: ① 铺无菌盘地区需要清洗干燥,防止潮湿。② 衣物及其他非无菌物品不可触及无菌面。③ 无菌盘不适合放置过久,有效期低于4小时。
6. 戴无菌手套法
目的: 实行某些无菌操作或接触无菌物品时须戴无菌手套,以保护患者免受感染。
操作办法: ① 员工及环境筹备。② 选择尺码适合的无菌手套,核对手套包上的灭菌日期。③ 打开手套袋,取出滑石粉包,涂擦双手。④ 一手掀起手套袋开口处,另一手持手套翻折部分取出,对准五指戴好。⑤ 同法掀起另一袋口,一只戴手套的手指插入另一手套翻遍内面,取出手套戴好。⑥ 双手对合交叉调整手套地方,将手套的翻边扣套在工作服衣袖外面。⑦ 脱无菌手套时用戴手套的手捏住另一手套口的外面应翻转脱下。⑧ 已脱下手套的手指插入另一手套口内,将它翻转脱下。⑨ 将手套浸泡在消毒液内,洗手。
需要注意的地方: ① 戴手套时应注意未戴手套的手不可触及手套的外面,而戴手套的手不可触及未戴手套的手或另一手套的里面。② 戴手套后如发现有破洞,应立即更换。③ 脱手套时,应翻转脱下,不可强拉。如手套上有污迹,应先在消毒液中洗净,再脱下浸泡。